好文分享
林巧雯將家庭融入職能治療
2024.03.08


林巧雯是伊甸屏東身心障礙福利中心的職能治療師,94年出生的她,已經有3年多的職能治療經驗,「職能治療有許多不同的領域,我是以小兒的部分為主。」她笑得燦爛。

孩子的出生後,會透過與環境的接觸,去認識這個世界,所以他們看到東西會想撫摸、拿到東西會想嚐嚐看、想到處爬、到處去探索,他們正用自己的方式在認識這個世界。

但是有些孩子的感覺統合問題會失調,某部分的感覺沒有被刺激到。舉例來說,孩子走路會撞來撞去、東倒西歪的平衡感問題;對於聲音特別敏感、肌膚觸碰到任何東西會唉聲連連,林巧雯舉例:「一般人碰到白膠不會有太大的反應,但有些孩子會開始尖叫。」他們對某些狀況會特別敏感或是特別的不敏感,如:撞到東西都沒反應。而這些情況都是職能治療師需要去評估的,透過一些活動來觀察,並且給予幫助,直到他們對於「感覺」的感受度能夠趨近於正常。

除了感覺統合評估,職能治療師還會檢視孩子的粗大、精細動作是否正常。「很多人認為職能治療是幫助孩子做精細動作、物理治療是做粗大動作居多,但其實職能治療師都會去做,因為主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能夠將所學反應在生活中。」

拿出一個小箱子,林巧雯介紹:「這是我去訪視孩子時,會用到的小物件,它們可以讓我用來初步評估孩子的狀況。」只見裡面有曬衣夾、黏土等小物品,例如:曬衣夾可以確認孩子手的能力,在家的訓練也比較容易。

林巧雯分享,她曾經去過一個比較偏鄉的家庭,當她第一次見到個案時,孩子相當害怕,因為環境的刺激不足導致他非常怕生,總是躲在祖母後面。生活環境不算太好,也沒有同齡孩子相處,因此林巧雯都與他一起席地而坐的上課。經過多次的課程後,這個孩子不再總是躲在家人背後,漸漸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他們家的確比較偏僻、深山一點,經濟狀況也不太好,有次我在跟小朋友上課,身邊總會有一些雞呀~狗呀~貓咪的小動物從你身邊經過,對於這種家庭環境,沒有多餘的玩具可以給小朋友時,我們就會利用他們身邊固有的素材做為上課道具,例如旁邊的樹枝、樹葉去跟他玩。」林巧雯表示治療師會遇到很多不同的狀況,都必須要隨時應對。

運用身邊的物品,目的在於一是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讓孩子平常在家也能接受到刺激,二是家庭若是負擔不起較精緻的玩具時,治療師給予的反而會成為家人的負擔。以「撕」這個動作來說,在都市,可能會用衛生紙來練習,在資源較不充足的地方可能會用葉子來代替,利用現有的東西與孩子互動。

針對服務對象的現有資源與家庭狀況,選擇與他們生活相關的物品做為教材,對家人來說比較沒有時間與金錢的壓力,與家長的合作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夠深入家庭、了解問題的根源並且加以解決,這也是林巧雯繼續待在伊甸的原因。